秦嶺隧道5號支洞
2月22日,由鐵一院設計,中鐵十七局、中鐵十八局、中鐵二十一局、中鐵二十二局等單位參與施工的引漢濟渭秦嶺輸水隧洞全線貫通。這條全長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的特長輸水隧洞,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底部橫穿秦嶺,創(chuàng)造了TBM單機連續(xù)掘進世界第一等多項世界紀錄。
這里是“地質(zhì)博物館”
引漢濟渭工程是“十三五”期間國務院要求加快推進建設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中的10大標志性工程之一,也是陜西省有史以來最大的跨流域調(diào)水工程。該工程從漢中境內(nèi)的漢江及其支流子午河取水,通過隧洞穿越秦嶺,調(diào)往黃河流域的關中平原,以解決陜西關中乃至陜北缺水的問題。秦嶺輸水隧洞全長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是人類第一次從底部貫穿秦嶺,也是引漢濟渭的控制性工程。其中穿越秦嶺主脊(越嶺段)35公里的嶺南和嶺北,分別采用兩臺TBM施工,最終完成隧洞的對接。
鐵一院引漢濟渭工程秦嶺隧洞總設計師李凌志介紹:“秦嶺輸水隧洞穿越了3條區(qū)域性大斷裂,4條次一級斷層和33條一般斷層,涉及巖性20余種,面臨著連續(xù)長距離硬巖掘進、超長距離施工通風、超長距離貫通測量、高頻高強巖爆、深層外水壓力、非煤層有害氣體、硬巖底板隆起、突涌水、TBM遭遇涌出狀破碎巖等一系列技術(shù)難題,被國內(nèi)外院士、專家評價為綜合難度世界罕見。”
“幾乎所有隧道施工的難題在這都能遇見”,已經(jīng)堅守10年的中鐵十八局引漢濟渭工程項目經(jīng)理宋偉介紹說,“最難受的首先是高溫高濕作業(yè)環(huán)境,隧道內(nèi)作業(yè)面溫度常年在40℃左右,最高溫度達到42℃,TBM空調(diào)機上換下的水都是熱的,洗澡都有些燙。”
“洞內(nèi)濕度在90%以上,你打開相機鏡頭蓋就明白了。”記者按照宋偉說的,一打開鏡頭蓋馬上蒙上了一層水霧,用抽紙擦掉,不出兩秒又是一層水霧。高溫+高濕讓洞內(nèi)施工就像在“蒸桑拿”。為了讓施工人員及時補充水分,項目部為他們每人配發(fā)了一個容量1800毫升的大水杯,每次進洞前都裝滿一杯子水,確保一個班下來都有水喝。
極高地應力下強巖爆也是工程建設面臨的一個“攔路虎”?!扒貛X輸水隧洞嶺北巖爆段累計發(fā)生巖爆五千余次,TBM平均每掘進一米就會遭遇一次巖爆,高峰時日巖爆次數(shù)多達286余次?!表椖靠偣ぱτ缿c說,“碰到強巖爆,彈射出來的石頭像子彈一樣,必須要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衣才能作業(yè)”。項目部駐地專門拿出一塊籃球場大小的空地擺放著歷次強巖爆掉落下來的巖石樣本,有代表性的都做上標記,整個場地幾乎擺滿了。項目部TBM分部經(jīng)理辛國慶補充說,去年9月份,發(fā)生一次超強巖爆,一塊有半個臥室大的石塊突然崩落,場面異常驚險,產(chǎn)生的劇烈震動甚至讓陜西省地震局監(jiān)測到,到場核查是否發(fā)生地震。
TBM超長距離獨頭掘進及運輸、通風也是一項難題,“越往里掘進,材料、設備、人員的進出距離就越長”,辛國慶給記者大概算了下,進去一趟大概是16公里,一個班進出一趟就是32公里,一年需要進出240次左右,10年下來,進出隧洞的距離近8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兩圈。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施工環(huán)境下,引漢濟渭工程建設者一茬接著一茬干,用13年的時光,在秦嶺深處的“地質(zhì)博物館”中砥礪堅守、不斷探索,早已與其融為一體。
駕馭“穿山利器”,馴服“地下長龍”
打通全線98.3公里的超長秦嶺輸水隧洞,想想都知道這是一項“史詩級巨作”。
為攻克巍巍秦嶺的硬巖,引漢濟渭工程專門引進了兩臺全斷面硬巖掘進機(TBM),從秦嶺南北兩側(cè)雙向掘進,其中,中鐵十八局負責嶺北段的施工任務。這種集機、電、液、光、氣等系統(tǒng)于一體的工廠化流水線隧道施工裝備,一改以往風槍怒吼、煙塵滾滾的施工場面,連續(xù)皮帶機出渣,拱墻襯砌采用同步襯砌技術(shù),實現(xiàn)隧道施工全過程無爆破、無振動的工廠化快速掘進,掘進速度是人工鉆爆法的3至5倍。
他們挑選精兵強將,組建TBM施工專業(yè)團隊,配齊各類生產(chǎn)資源,強化科技攻關,不斷攻克一項項施工難題。他們采用壓入式連續(xù)通風、配備瓦斯自動監(jiān)控報警系統(tǒng)、綜合超前地質(zhì)預報、強化人員、機械設備安全管理等舉措,為隧道施工保駕護航。
“全線98.3公里的超長秦嶺輸水隧洞,置身黑暗中兩邊對打,如何確保南北兩條隧洞精準貫通?”“依靠智能化‘大腦’!在施工中,采用洞外高精度雙頻GPS技術(shù),洞內(nèi)導線控制網(wǎng)交叉雙導線測量以及VMT等測控技術(shù),能完全保證隧洞精準貫通?!毖τ缿c解答了記者的疑問。
科技的加持,團隊的智慧,讓一個個“絆腳石”相繼鏟除。工程建設創(chuàng)造了同類工況下TBM硬巖施工單日掘進50.5米,單月掘進868米的最高紀錄,為我國掘進機技術(shù)的應用和科研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項目科研團隊取得發(fā)明專利授權(quán)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quán)41項,1項成果獲得天津市科學技術(shù)進步獎二等獎。
2018年12月26日上午,由中鐵十八局承建的引漢濟渭秦嶺隧洞嶺北段TBM工程提前610天貫通,為全線貫通奠定了堅實基礎。嶺北段貫通后,中鐵十八局又繼續(xù)承擔了嶺南TBM2759米的施工。
秦嶺深處是我家
13年來,一大批建設者扎根秦嶺,他們有的是夫妻,有的是父子、父女,以工地為家,或在工地成家。
周芳芳和丈夫來項目時還沒結(jié)婚,如今二寶都快出生了?!耙恢痹谏缴希爲T了老鴉叫,去城里很不適應,吵得很。我家老大在項目部生活了兩年半,要上幼兒園時才離開,后來她來看我時,又碰到通往項目部的國道塌方,只能冒著大雨跟大人一起爬山過來,全身都是泥?!敝芊挤颊f。
2014年畢業(yè)分配到中鐵十八局項目部的李超,負責給TBM換刀頭,“一個刀盤有52把刀,一把刀400斤重,遇到異常堅硬的巖石,有時一天刀刃就磨平了,就得換。僅TBM接應段施工期間就換了五千多把刀?!薄俺D甓荚诠さ厣?,感覺都快跟社會脫節(jié)了,有次去縣城辦事過紅綠燈,猶豫了半天,心里默念‘紅燈停綠燈行’才過去的,真的,不騙你?!崩畛χf。
同樣堅守的還有把春節(jié)回家名額讓給同事的掘進隊長林文友,退伍不褪色、每天堅持對長達16公里隧洞徒步巡察的老職工陶汝愛,緊盯崗位,一干就是10年的運輸總調(diào)度李鵬......這群建設者把最美好的青春、最火熱的激情都留在了秦嶺隧洞。
項目職工在貫通儀式上合影
如今,秦嶺輸水隧洞全線貫通,長江、黃河實現(xiàn)“握手”指日可待。據(jù)了解,建成后的引漢濟渭工程能緩解秦嶺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每年將15億立方米漢江水引入關中“解渴”,讓1400多萬關中人喝上漢江水。同時,對完善國家水網(wǎng),維護渭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健康,支持陜西超越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