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海珠灣隧道預制管片生產在中鐵十四局華南預制基地正式開工。
海珠灣隧道地跨廣州海珠區(qū)和番禺區(qū),全長4.35公里,設計時速60公里,主線為雙向6車道,北起南洲路北側,南至南浦大道,對接東曉南路—廣州南站連接線南段工程。
中鐵十四局華南預制基地(袁瑞宇 攝)
中鐵十四局華南區(qū)域預制基地位于廣州市南沙區(qū),占地約154畝,相當于15個足球場大小,承擔海珠灣隧道2114環(huán)管片生產任務。
為了打造質量過硬的預制產品,該基地積極推進升級智能化生產線,同時從原材料進場到管片成品出廠,層層把控每一個生產環(huán)節(jié),確保產品滿足客戶需求,更經得起市場考驗。
基地設置獨立試驗室,對進場原材料按批次進行抽樣檢測;聯合國內知名廠家,根據現場模具情況和施工工藝調制最適合的脫模劑;選用國內先進的模具廠家定制剛度強、精度高的模具,模具使用過程中每生產200環(huán)進行一次激光三維檢測。廠區(qū)內的信息化控制中心能夠實時動態(tài)展示生產線工位運行狀態(tài)、管片養(yǎng)護情況、管片存儲情況、運輸供應情況。
“除了配備先進的工裝設備和優(yōu)質原材料,混凝土的施工控制對管片質量影響更直接?!比A南預制基地總工郎咸睿說,基地采用混凝土智能振搗系統,篩選外觀最好、質量最佳的管片澆筑流程,電腦自動重復最優(yōu)操作,使混凝土澆筑質量更穩(wěn)定,達到穩(wěn)定控制混凝土澆筑質量的目的。澆筑完成后,抹面機器人對管片進行仔細抹平。經過精細化控制和智能化作業(yè),脫模后的管片能達到表面光滑如鏡,用手摸上去細膩滑潤的效果。
自動噴涂機器人(郎咸睿 攝)
傳統鋼筋加工方式受工人熟練度和體力影響,質量波動較大。為解決這一難題,基地引進智能鋼筋加工設備,大大減少了因鋼筋加工不合格而增加的成本。
為進一步提升施工效率,基地還引進了模具清理涂油機器人、智能收面機器人、無人駕駛運輸車等10余項智能化設備以及智能養(yǎng)護、無人值守過磅2個智能系統。目前,該基地引進的全部智能化設備正加緊調試,正式上線后,該基地將打造出國內智慧化程度最高的管片生產線。
據悉,海珠灣隧道建成后,從廣州市中心到廣州南站,將由高峰期1個多小時縮短為15分鐘,可大大減輕廣州大道、新光快速、洛溪大橋交通壓力,提升廣州交通內聯外通水平,有力增強廣州南站的集疏運能力。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