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隨著最后一根102米長的樁基澆筑成功,歷時2年多時間建設,由中鐵十五局集團施工的杭甬復線寧波一期工程濱海高架橋720根海底樁基全部完成,亞洲最大海上樞紐互通工程取得新進展。
杭甬(杭州至寧波)高速公路復線寧波段一期工程位于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淺海水域,由濱海高架橋和濱?;ネ屑~工程組成。其中,濱海互通樞紐工程占地面積613.03畝,相當于57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海上樞紐互通。濱海高架橋全長4.5千米,設計720根海底鉆孔灌注樁,平均樁長超過百米,總長度達72千米,是橋面長度的16倍。樁基總用鋼量約1.5萬噸,相當于兩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建設中的濱海樞紐工程航拍
該工程面臨多項海下施工技術難題。高架橋海域地質結構復雜,樁基施工先后跨越直徑4.5米的輸油管道和排污管道、給水管道、LNG管線、通訊光纜等17條海底管線,施工中一旦不慎碰壞任一條管線就有可能引發(fā)原油泄漏、海水污染等災難,施工難度極大、安全風險極高。為了徹底弄清海底埋設管線的準確位置,建設者們“三步走”。首先邀請17條管線埋設單位在設計圖紙上逐條標記管線位置,再由專業(yè)人員操縱檢測儀,進行水下遙感探測復核。最后,項目邀請寧波市海事局“蛙人”特種作業(yè)人員,潛入海中,將每一道管線的位置標清。
最后一根樁基混凝土澆筑施工
海底多處地質巖石破碎,鋼護筒打插容易存在位置偏移,且后期鉆孔施工進度緩慢。為此,建設者們將位于棧橋作業(yè)平臺樁基位置切割成標準的圓形窟窿,由自重10多噸的振動錘,“咬住”厚度為1.2厘米,直徑2米多的鋼護筒向下振插。每12米一截,打下一截焊接另一截,依次推進,確保打入海底的鋼護筒位置準確無誤。針對鉆孔緩慢問題,建設者一方面采用水下微爆破、更換鉆頭等技術手段改進工藝,同時增加人機數(shù)量,施工高峰時現(xiàn)場有100多臺大型設備開展有序施工,大大提高了工效,最終創(chuàng)造了日最高峰6根的國內同類海上樁基施工新紀錄。
正在施工的濱海互通樞紐匝道橋橋墩
作為長江經(jīng)濟帶戰(zhàn)略的支撐項目,杭甬復線建成后,通過與舟山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金塘大橋、滬昆高速等連接,將極大縮短長三角南翼與上海、江蘇等省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形成一條貨物、人員運輸大通道,對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