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零時許,中鐵十二局承建的北京亦莊文昌大道跨涼水河橋正式建成通車。煥新升級后的涼水河橋,不僅成功實現了涼水河兩岸的一橋直達,還以百米“長龍”的新穎之姿為京南地區(qū)打造了嶄新的城市地標。
文昌大道跨涼水河橋項目位于北京亦莊經濟開發(fā)區(qū),起自涼水河路、終至西環(huán)中路,是連接經開區(qū)核心區(qū)與河西區(qū)的重要節(jié)點工程。大橋全長165.2米,寬49.3米至65.8米,采用提籃拱橋形式設計對原址舊橋進行了拓寬、擴能、加固等提質升級。
夜色中的文昌大道跨涼水河橋(王越 攝)
“原有橋梁為雙向3車道,通行能力較弱,新橋在新增3條行車道基礎上,規(guī)劃建設了非機動車道,首次實現了涼水河橋的機非分離功能”,負責大橋施工的中鐵十二局涼水河橋項目部負責人胡國棟表示,作為經開區(qū)2023年辦實事代表工程,嶄新的涼水河橋在大幅改善交通條件和行車秩序的同時,也實現了精準疏堵和多重提效目標。
據悉,該橋以舊橋結構為基礎,率先進行拱肋拼裝作業(yè)。全橋29節(jié)拱肋均采用鋼結構,單節(jié)拱肋最高約54米、最大重量可達100多噸,整體結構共使用鋼材近2000噸。為確保施工順利進行,建設者采用分段預制方式進行拱肋加工,并借助重型起吊設備協同配合,確保了橋梁兩端、四角的同步拼裝。過程中,BIM技術為拱肋線型準確定位提供支持,滿足了毫米級精度控制要求。此外,大橋橋面板采用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預制板具有高抗拉、高抗壓,更輕便、更美觀等特點,其單塊結構尺寸為目前國內同類型中的最大規(guī)格。
作為亦莊和經開區(qū)范圍內首座提籃拱橋,涼水河橋極具設計感,是區(qū)域內的地標級景觀橋。“大橋通體為白色,我們選用了耐久性極高的材料進行多工序涂裝”,據胡國棟介紹,為營造“綠水飛驚鴻”的景觀效果,建設者嚴把“上色”工藝、嚴控養(yǎng)護環(huán)節(jié),由高及低、從點到面為大橋“飾粉撲妝”。同時,大橋設計并安裝了多維亮化裝置,能在夜幕下“點亮”別樣的大橋景觀,營造出“涼水河畔映阡陌”的光影效果。
文昌大道跨涼水河橋的建成通車,將進一步增強兩岸互通互聯能力,有效緩解三海子東路、博興路及博興三路早晚高峰擁堵現象,為優(yōu)化區(qū)域出行環(huán)境、提升居民出行品質提供了積極助力。
【編輯:敏業(y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