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對我來說,是一個高興的日子,我的“搭檔”——“京華號”盾構機順利出洞,中鐵十四局北京東六環(huán)改造工程7.4公里的西線隧道順利貫通,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叵肫?年多來的建設故事,那一幕幕、一段段場景又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
北京東六環(huán)工程可謂是一個“看不見”的超級工程,我們建設的7.4公里隧道都在副中心之下,最深處位于地下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隧道。我們?yōu)楣こ塘可泶蛟炝藝a(chǎn)最大直徑的16.07米超大直徑泥水平衡“京華號”,這臺盾構機長150米、重4300噸,是真正的“地下蛟龍”,代表當今國內(nèi)超大直徑隧道掘進裝備的最高制造水平。
結合城市副中心的地質情況,我們對“京華號”盾構機進行了精益求精的針對性設計,首次應用超大常壓刀盤、智能預測換刀、超前地質感知等核心技術,實現(xiàn)超大直徑盾構裝備智能化設計制造,并且在行業(yè)內(nèi)首次應用超大盾構同步雙液智能注漿工藝,填補了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成為助推國家先進制造業(yè)和科技升級的典型樣本。
十幾年前,我國盾構機主要依賴進口,甚至隧道施工都難以獨立完成。十幾年后,我國盾構裝備制造和隧道施工技術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盾構裝備從進口到出口,還實現(xiàn)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梢哉f,以國產(chǎn)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為代表的盾構機“逆襲”,正是中國創(chuàng)新之路的縮影。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總結“高端產(chǎn)業(yè)取得新突破”時指出“最大直徑盾構機順利始發(fā)”,讓駕駛“京華號”的我們倍受鼓舞。
我們和“京華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誼,帶著習近平總書記“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的囑托,懷揣“使命必達”的理想信念,孜孜以求,問心無愧。從2021年5月份掘進以來,我們操控著“京華號”盾構機,用700多個日夜攻克了55個風險源,順利完成了7.4公里長距離穿越。
盾構掘進從安全、效率、施工環(huán)境等方面都有絕對的優(yōu)勢,但背后更是“耐得住寂寞”的堅持。我的盾構團隊一共有20人,平均年齡只有26歲,他們在隧道內(nèi)單班作業(yè)12小時,白夜班兩班倒,冬天基本看不到太陽。而由上萬個零件組成的盾構機,運轉過程中產(chǎn)生的熱量,導致作業(yè)面的環(huán)境溫度要比地面溫度高很多。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們依然創(chuàng)造多個行業(yè)施工記錄,6個半月完成16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工廠組裝、60天完成盾構機整體組裝調試、盾構機單月掘進進尺達到542米、單日最大進尺達到24米等等。
地下工程,總會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和挑戰(zhàn)。在“京華號”的地下“穿越”之旅,我和我的團隊始終保持著高度專注,牢記錢七虎院士給我們的“如臨深淵、如坐針氈、如履薄冰”三如精神囑托,帶領300多名工人,在巨大的機械轟鳴聲中,做好盾構開挖、渣土外運、管片安裝、結構施工等每一道工序,為東六環(huán)改造工程、為副中心基礎設施建設默默貢獻力量。去年9月份,盾構機在中間風井完成覆土20米的超大埋深盾構接收及二次始發(fā),期間兩個多月我們吃住在盾構機旁,陪著“京華號”一起攻克難關。
西線隧道是由36680塊預制管片拼裝而成,隧道實體質量至關重要,關乎隧道使用壽命和遠期運營安全。自隧道建設開始,我們就致力于把工程建造為“平安百年”示范工程,把目光瞄向了在國內(nèi)還是空白的超大直徑同步雙液注漿技術。在隧道建設前期,我和技術團隊進行300多次現(xiàn)場注漿試驗,從原材料選擇、漿液配合比、漿液基礎性能和耐久性等方面開展研究,并成功運用到盾構掘進過程中。借助這一關鍵工藝,我和我的團隊駕駛著“京華號”盾構機,通過不斷優(yōu)化掘進參數(shù),成功下穿京哈鐵路、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地鐵6號線等多個特級風險源,地表沉降始終控制在3毫米以內(nèi),實現(xiàn)無擾動穿越。同時,隧道管片得以快速成型穩(wěn)定,管片錯臺均小于5毫米,遠遠優(yōu)于設計指標,7.4公里隧道不滲不漏,有效確保了隧道的結構質量和運營安全。
只有始終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建造好大國工程。我們在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安全風險分級動態(tài)管控、現(xiàn)場隱患排查整治,借助清單化管理、5S管理等手段,抓好安全生產(chǎn)。我們把設備當成自己的朋友,對它進行精細化管理,始終堅持計劃性保養(yǎng)和預防性維修,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設備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地下隧道是城市的血脈,縱橫交錯的隧道如同堅實的地基般將城市撐起,讓城市在隧道之上如花綻放。作為一名年輕的技術人員,作為新時代的共產(chǎn)黨員,我將帶領我的團隊,持續(xù)把個人理想融入企業(yè),在平凡的崗位上發(fā)揚工匠精神,不負所學、一展抱負,為企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添磚加瓦、再立新功。
【編輯:敏業(yè)】
相關新聞